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花蓮)鯉魚潭的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鯉魚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是花東縱谷最北端的一顆明珠。東臨鯉魚山,西接大景山及木瓜山,北連銅門山、奉山。
靜臥壽豐鄉西側鯉魚山下,為河川襲奪而形成的堰塞湖,面積因四季水量榮枯而互有消長。潭面呈南寬北窄之勢,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水深約15 公尺面積約104公頃,是花蓮縣境內最大的內陸湖泊。
補充
經度:東經120.58 - 121.46度
緯度:北緯23.05 - 24.22度
總面積:4,628.57141平方公里
海拔高程:最高:3,825公尺(秀姑巒山

鯉魚潭的地形:
鯉魚潭位於花蓮市西南方約二十公里處,是南北狹長的橢圓形湖泊,地質上屬於中央山脈系統,東有鯉魚山、西有銅門山、木瓜山,群山夾峙形成一通谷型態。鯉魚潭水質清澈,潭面南北最長達1640公尺, 東西最寬930公尺,西淺而東深,最深處達8公尺左右,水位有季節性漲落,夏秋雨季可達100公頃,冬天枯水期可縮至83。5公頃,颱風或洪水期面積超過110公頃。

鯉魚潭的氣候:
氣候類型:副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23.1℃
最高月均溫:28.4℃
最低月均溫:17.8℃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日本樹蛙 Buergeria japonica




英文名:Japanese Buerger’s Frog
中文俗稱:溫泉蛙、日本溪樹蛙
科名:樹蛙科 (Rhacophoridae)
體長:小而纖細,♂2.5-3cm,♀3-4cm
指尖:具吸盤
棲地類型:水域(喜於溫泉附近活動)
族群狀況:廣泛分布,常見種
卵塊性質:分散附著於水底植物
保育等級:一般類

成體特徵:

體型:小而纖細,♂2.5-3cm,♀3-4cm
頭部:吻端鈍圓,頭長約等於頭寬,上下唇有黑色橫帶。鼓膜及顳褶明顯。
背部:顏色變異很大,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兩眼間有一條深色橫帶,背部有X型或H型深色花紋,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
體側:灰黑色或深咖啡色。
皮膚:粗糙,許多顆粒性突起。
腹部:白色或淡黃色,光滑,有些圓形小顆粒。
前肢:細長,有深褐色橫帶。指間無蹼,指端吸盤明顯。內掌突橢圓形發達。
後肢:細長,有深褐色橫帶。趾間蹼發達,趾端吸盤明顯。有內蹠突,無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體型較小,有單一咽下外鳴囊。婚姻墊黃色。
相近種類比較:面天樹蛙吻較尖,四肢外側各有一列白色顆粒突出,如鋸齒狀。
分布:廣泛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山區的小溝渠、小溪流。
繁殖期:2月到10月,長短依地區而異。
生態及行為:常成群出現在水溝底部、溝壁及石頭上鳴叫,非常活潑,善於跳躍。叫聲高而響亮如同虫鳴,吵雜而且刺耳,是全省中、低海拔山區,夏夜裡常聽到的蛙鳴聲。其叫聲細碎而繁複,食物以蚊、蠅、螞蟻等昆蟲為主。而可耐受高溫的特性,也讓牠成為少數可在溫泉區活動的蛙類。喜歡在溫泉裡活動,像北部的泰安溫泉、仁澤溫泉、東部的知本溫泉,都可找到牠們的蹤跡。
卵:卵徑1.2-1.4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白色,分散黏在水底的植物體上。
蝌蚪:底棲性,身體卵圓形,尾細長,長度為身體的兩倍以上,有數條黑色橫紋。

<辨認特徵> 小型樹蛙,體背灰褐色,佈滿顆粒狀小突起,背部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 起,是辨識特徵。多出現於低海拔以下的溪流、河川,特別是溫泉區附近溪流石頭上常有大量的出現。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柬埔寨 - 吳哥窟 Angkor Wat











按我啦


Google Earth上面的翻譯

Angkor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考古學站點在東南亞洲。 舒展在一些400平方。 km,包括樹木叢生的區域, Angkor考古學公園包含高棉帝國的不同的資本的壯觀的遺骸,從第9到15世紀。 這些包括Angkor Wat著名寺廟,并且,在Angkor Thom, Bayon寺廟與它不計其數的雕刻的裝飾。 科教文組織設定一個廣泛節目保障這個符號站點和它的周圍。


網路上找的資料

●中文名稱:吳哥窟 又稱 吳哥寺 
●英文名稱:Angkor Wat  
●批准時間:1992年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
吳哥窟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於西元七世紀「吳哥王朝」最強盛的時期,這個偉大的造城計劃,不僅展現著國勢的壯盛與工藝的精巧,更呈現出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佛教與印度教的偉大經典。

吳哥窟於 12 世紀耗 30 年時間所建造。總體分 3 層構造,由四面保護牆包圍。牆外挖有寬闊的護城河。它展示了高棉人建築的高峰造詣,其造型結構,幾何比例,美觀平衡,石雕工藝皆受譽為世界級的偉大建築物。

佈局
吳哥窟的整體佈局,從空中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游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外郭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檐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

中心建築
十字王台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檐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

藝術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從外郭到頂層的長廊形式如下:
●外郭圍牆:直葫蘆欞虛窗雙柱重檐長廊。
●基層圍囿:雕屏雙柱重檐迴廊,
●中層圍囿:直葫蘆欞虛窗單檐迴廊,
●頂層圍囿:明窗雙柱重檐迴廊,
●頂層、中層田字閣:四柱十字重檐游廊。

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什麼系統概念 ? !

什麼系統概念 ? !

系統基本上有兩個以上的構成原件,只有單一個元件是無法構成系統的!!用舉例的來說明會比較清楚,以人體構造做例子:我們都知道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單位,可是對於細胞來說,他是由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等等元件所構成,對於這些元件來說,細胞本身可以視為一個系統,因為他們都是涵蓋在這個細胞裡面。而很多細胞又可以組成一整個器官,我們身體內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器官,我們習慣把有前後作用有連貫性的歸類成一類,如口腔、食道、胃、腸.....等等稱為消化系統。所以說系統就是「由相互作用與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家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丹麥的伊路利薩特冰灣 ( Ilulissat - Icefjord )

丹麥的伊路利薩特冰灣 ( Ilulissat - Icefjord ) 按我啦

英文名稱-Ilulissat - Icefjord

所屬區域 - 歐洲

所屬國 - 丹麥

遺產類別 - 自然遺產(i) (iii)

方位 - N69 08 00 W49 30 00

列入世界遺產時間 - 2004年入選


遺產概述
Loca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Greenland, 250-km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Greenland’s Ilulissat Icefjord (40,240-ha) is the sea mouth of Sermeq Kujalleq, one of the few glaciers through which the Greenland ice cap reaches the sea. Sermeq Kujalleq is one of the fastest (19-m per day) and most active glaciers in the world. Its annual calving of over 35 cubic kilometres of ice, i.e. 10% of the production of all Greenland calf ice and more than any other glacier outside Antarctica. Studied for over 250 years, it has helped develop ou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icecap glaci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a huge ice-sheet and the dramatic sounds of a fast-moving glacial ice-stream calving into a fjord covered by icebergs makes for a dramatic and awe-inspiring natural phenomenon.

丹麥的伊路利薩特冰灣位於格陵蘭島西岸,北極圈以北250公里,是世界上最活躍的冰川之一。該冰灣是少數幾個通過格陵蘭冰灌入海的(SermeqKujalleq)出海口之一,也是世上最活躍的冰川之一。它以每年35000立方米的速度增長,也就是相當於每年增長所有格陵蘭島冰的10%,比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其他冰河都多。巨大的冰床和迅速移動的冰川發出獨特的聲音,又被冰山所覆蓋,形成一個令人敬畏的自然現象。

重大生態變化-北極圈冰川「縮水」 格陵蘭伊路利薩特冰灣

事實上,在全球暖化下,兩極冰川環境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位於北極圈的丹麥格陵蘭西岸的伊路利薩特冰灣(Ilulissat Icefjord)便是一例。地理學家 Kurt Cuffey 在最近一期(April 6, 2000) 的 Nature 雜誌上發表論文說:格陵蘭冰層的融解速度較西南極州快速很多。 近世紀以來地球氣候逐漸暖化,兩極冰層融水流向海洋而使洋面上升。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Ilulissat Icefjord

Ilulissat Icefjord
b9422077 江琮晧 大機二乙 遺產報告題目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作業二

說到地理課嘛~既愛又恨
上課除了可以認識世界各地有名風景
了解各地風俗民情~民族特性~生活習慣
但~可恨的就是要被ㄧ些有的沒有東西
可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
希望可以快樂學習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